
发布日期:2025-08-07 07:46 点击次数:199
晨报记者傅曦颖
八一建军节当天上午,厦门市中心血站格外热闹,身着红马甲的退伍老兵林柏新,熟门熟路地走进采血大厅,身后是他的双胞胎儿子林双鑫和林双煌。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林柏新以带着家人一起无偿献血的方式,过了一个特殊的节日。
父子三人坚持献血多年
“我们3个人一起献血已经不是头一回了。”林柏新笑着说。早在2年前,他们就曾一同到厦门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此后,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就会“组团”去献血,这已经成为他们的“固定节目”。
记者了解到,林柏新是退伍老兵;大儿子林双鑫曾是福建海警部队一员,如今已退伍返厦工作;小儿子林双煌是厦门消防特勤大队消防员,平日随时准备着奔赴各类火灾救援现场。
“父亲坚持献血多年,从小耳濡目染,我们兄弟俩早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件事坚持下去。”林双煌说,他和哥哥林双鑫也是有多年献血记录的志愿者。
当天,他们父子三人坐在采血椅上,神色从容、动作熟练。“我是做父亲的,身体还行,能多献一点血就多献一点。”林柏新笑着说,“我也很高兴孩子们愿意和我一起坚持献血。”
“这就是我们一家人最习惯的节日纪念方式。”林双鑫说,在这属于军人的节日里,他们选择这种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把热血献给有需要的人。
来厦20余年献血90次
“血液可以再生,生命不能重来,我要用可再生的血液,拯救不可重来的生命。”这是林柏新常说的一句话。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他30多年的坚守。
林柏新告诉记者,他首次献血源于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1991年,他在南京参加抗洪抢险,因长时间泡在水中,双肩溃烂,回到部队驻地时几近昏迷。部队医院为他输了100毫升血,他的生命之火被重新点燃。
“那一刻我就想,以后我也要去帮助别人。”林柏新说,身体恢复后,1993年他首次在部队里无偿献血,随后,从南京到厦门,他的献血之路从未中断。
据林柏新介绍,从2014年起,他开始在厦门无偿献血,至今已献血90次,总量超3.3万毫升,相当于7个成年人的总血量。
疫情期间,林柏新更是冲在前线。2020年,厦门临床血液紧缺,他在抗疫志愿岗位上接到电话后,立刻脱下防护服赶往血站献血。那一年,他捐献血小板8次;次年献血9次;2022年献血15次、共5200毫升,刷新了“鹭岛老兵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成员的个人年度献血纪录;2023年献血20次;2024年献血18次。
让林柏新最难忘的是疫情期间他曾帮助一位来自泉州急需用血的患者。对方一家人因感染新冠无法献血,得到消息,林柏新赶去相助。事后,对方希望登门致谢,他婉拒了。他说:“这是我作为人民子弟兵该做的事。”
在林柏新影响下,两个儿子也成为定期献血者。“这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责任。为了能献血,我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作息规律。我太太也在饮食上很照顾我。”林柏新说,献血已经成为他们一家人共同的坚持。
采访札记
一群老兵的“热血”坚守
八一建军节当天,除了林柏新父子,厦门市中心血站还迎来众多身穿红马甲的“熟面孔”——他们来自同一个集体:“鹭岛老兵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鹭岛老兵”)。
“鹭岛老兵”是全部由退役军人组成的志愿队伍,自2016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退伍不褪色、奉献不停步”的理念,活跃在厦门志愿服务一线。8年来,服务队已组织开展献血活动48场,累计献血量突破60万毫升。
厦门市中心血站宣传招募部副科长纪兴嘉告诉记者,据统计,今年7月26日以来,已有40余名退伍老兵到厦门市中心血站献血。他们中,有的已年近六旬,依旧守着“热血救人”的承诺;有的刚退伍不久,在老前辈带动下,选择用“热血”延续军旅情怀。这种自发献血,是他们八一建军节最动人的“仪式感”。
“很多人说,退役就是告别战场,但是对我们来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新战场’。”“鹭岛老兵”思明分队负责人邬思龙说,“以无偿献血这种方式过八一建军节,我们感到很光荣!”